曹姓的起源
2010-07-02 09:28:17 來源:薌城鄉訊報 瀏覽:7180次
中國曹姓
曹姓的來源主要有四: 一是相傳黃帝之裔高陽顓頊后裔祝融氏吳回,在帝嚳時任火正。吳回之子陸終娶鬼方之女為妻,生六子,第五子名安,在大禹時因幫治水有功,被封于曹(今山東鄒縣東南),后代以曹為姓。曹部落始居于陜西周至的曹地,因曹地盛產棗子,部落又把棗作為重要食物來源,故奉棗為氏族的圖騰,后成為姓。據說,商滅曹后,一支曹人南下,越過臺灣海峽,進入臺灣,成為臺灣高山族中曹部落的先民。 二是以國名為姓。出自姬姓。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振鐸封于曹國(今山東定陶縣西南),稱曹叔。春秋后期,曹國為宋國所滅,其后代以國名“曹”為姓。 三是與夏侯氏同源。夏侯氏源出治水英雄夏禹,其裔孫夏侯佗在魯悼公時仕于魯國,被賜以侯爵,負責奉祀夏禹,史稱夏侯,其后代以夏侯為姓。東漢中葉,大鴻臚曹嵩原姓夏侯,由于宦官曹騰收養而姓曹。其子曹操及三國時期魏國的各位皇帝,是其后代,形成著名郡望的譙國曹姓。這一支曹姓是從夏侯姓中分出的,其后代所尊奉的祖先是夏禹和夏侯佗。這是影響最大的一支。 四是古代曹國西域(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)昭武九姓的曹國,是戰國后期曹人后裔西遷中亞的后代,隋唐時跟隨其他民族一起遷居中國內地,仍以曹為姓。 曹姓人以今山東為主向四周遷徙。約于漢代初年,曹姓人的一支南遷到譙郡亳縣(今安徽亳州),發展為曹姓望族。東漢時,一支曹姓南遷到今浙江一帶,生息繁衍。西晉末年,山東大批曹姓向南方或其他地區遷徙,從而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。 曹姓在歷史上形成譙國、彭城、高平、巨野四大郡望。
福建曹姓
唐初和唐末,中原兩次南下大移民,曹姓是進入福建的中原姓氏之一。 一是唐總章二年(669年),河南固始人陳政、陳元光奉命入閩平亂,建置漳州,隨行人員有隊正曹敦厚,在漳州安家落戶,是為曹姓入漳之始。 二是唐末黃巢大起義時,河南固始曹姓又有人徙居福建。 三是宋時建安(治所在今建甌市)曹修古家族是望族。北宋時的大將曹彬之子曹劉焜、曹劉瑋入閩,落籍于興化府莆田縣碗巷。南宋末年,元兵入閩,其裔孫曹元山、曹師長兄弟流徙入潮,為潮陽曹姓開基祖。 明代,福建曹姓有一支遷到廣東梅州。清雍正年間(1723-1735年),福建曹姓有人移居臺灣。此后,閩、粵曹姓又有人陸續入臺開墾。
漳州曹姓
唐總章二年(669年),河南固始人陳政、陳元光奉命入閩平亂,建置漳州,隨行人員有隊正曹敦厚在漳州安家落戶,是為曹姓入漳之始。 宋末元初,曹姓遷入海澄崎溝曹厝社肇基,繁衍成族。 明崇禎七年(1634年),曹荃任漳州知府。清初,曹澤,字子治,婺源縣人,以舉人到閩任職,授漳州別駕。居官清廉。 清代中期,曹姓由廣東遷居漳浦杜潯。
|
|